The final Homework 宋民儒學 5/18
495210023 彭俊文 J.W Pong
一、請說明周敦頤關於「孔顏樂處」、「太極動靜」及「誠與主靜」的思想。
尋孔顏樂處,為何而樂?若能知何樂之有,那麼就能知道孔顏為何而樂。而引用自上課講義中所提到之顏淵之樂,我認為顏淵之所以樂是因為「滿足」。就如同孔子自述,飯 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其出發點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 滿足。但是滿足可從有所求與無所求上做第一個層次的分割,而這點在解釋上(解孔顏),一定會因為關注點的不同,而造成結論的不同,因此要了解周敦頤是如何 解孔顏,就得追問周敦頤的處世方式,或更精確的說是要了解周敦頤的價值觀。事實上,愛蓮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而從這篇文章可以直接否定的說法就是,滿 足於無所求;所以周敦頤所關注的孔顏樂處是有所求的層次。那麼我們再追問下去,問周敦頤想要求得什麼?是精神層次或是物質層次,但是我們很難從孔顏的行為 中找到物質層面的追求,因為若有的話,那他們應該會為自己無法飽足而憂,故他們所共同追求的乃是精神上的樂。到這邊為止,沒有太多周敦頤自己的見解,所以 其真正的追求就要問他追求精神上的什麼滿足?依然從愛蓮說著手,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雖處於世,卻不隨世俗而左右,就如同一個滿載的甕丟入水中還是滿的,這 是一種內聖的功夫,而我認為這是我所理解的周敦頤所追求的孔顏樂處,清楚明瞭自己身為儒者的定位,一種不外求的定位,也因此他有這個需要去了解所謂的宇宙 如何而來。而這種需求自然落在那個時代最主要的宇宙觀「太極」。這邊我認為只是對於中國那時對於宇宙生成的解釋,從上而下分為四個層次:太極(原料)、陰 陽(運動)、五行(元素)和最後的萬物(產品)。太極的運動方式產生了陰陽,動而生陽,動極為陰,而運動方式的交互作用就會產生五行如此而已。孔顏樂處是 目標,太極動靜是原理原則,而誠與主靜則應該放在執行層面來討論,若要讓自己的行為能夠張顯自己內心精神上的追求,那必定要誠自己的心,在這邊翻作是不欺 騙,或是張顯自己的本心都是可以的,因為內聖的功夫是做給自己看的而不是表面功夫,所以面對自己學問的態度且需對自己誠實。而回到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得到 滿足,既然是滿的狀態就必須不動,那便是靜,故其追求的主要目標弱化為靜而已。
二、 請說明張載「太一與氣」及「兩一與神化」的思想。
太 一與氣是張載對於太極理論的解讀,太一是陰陽二氣概念尚未分化的階段,目的和當代希望建立的宇宙觀是相同的,希望透過了解氣的變化而知道處事的方法。和周 敦頤的不相同是周敦頤的二氣乃自於氣的動與靜,然後這些動靜的變化調和成為五行。張載則是認為氣本身就有陰陽兩種氣,這只是有陽氣就有陰氣,有陰氣就有陽 氣,一種慨念上的分化,而五行又分為五行之氣與五行之材,五行之氣是陰陽二氣調和所成,而五行之材乃是五行之氣聚集後所成。而我認為其關注點有兩個差異, 一是張載更重視物與氣的關係,也就是說他建立起氣據為物,散為氣這樣的概念。另外,張載更明確的指出事務的對立面,當一個概念成型後,相反的概念就油然而 生,此及為兩一。而神者,是當某個概念還尚未成型之前一個統合的狀態;化者,是概念成型後分化的狀態。故兩一中的兩是化,一為神。
三、 請說明張載「性與心」及「窮理與盡心」的思想。
性與心為一個理論架構下不同層次的不同專有名詞,張載的理論由太虛為天、氣化為道開始,兩者的結合是性,若再加上人對事情的感覺那就是心。而為追求合宜的 處世方法,就必須去知道個別事務變化的道理,知道了這些道理後才能回來問如何做事,這便是窮理。然宋明儒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希望能追求內聖外王,所以搭配張 載所提出的民胞物與的思想,個別事物變化的道理也是自己性變化的道理,因為兩者是由天道所成。所以我們不需要去窮物,只要去追問我們自己心的變化,就可以 知道事務的變化,是為盡心。因此,窮理與盡心是相同的目的,但是所窮盡的對象不同而已。
四、 請說明與比較張載的「民胞物與」及程顥的「渾然與物同體」思想。
兩者的差別只在於程度上的不同,兩者做的工作與目的都是為了建立一套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而以宋明儒者追求先內聖,而外王這種處世態度,必然的選擇就是 希望這個世界能與我相關;換句話說,為了追求內聖而外王,而需要有一套理論支持這樣的行為得以成功,所以這是兩套相同目的的理論。兩者在推論的起源同樣是 從太極產生萬物開始,但是張載只做到了認識這個世界萬物和我都是依據太極的理論所產生的,所以是我的同胞。然程顥更加強了這個結論認為他們不只是我的同 胞,更是自己的一部分。理論的目的與推論過程大同小異,只是最後結論選擇的強弱罷了。
一、請說明周敦頤關於「孔顏樂處」、「太極動靜」及「誠與主靜」的思想。
尋孔顏樂處,為何而樂?若能知何樂之有,那麼就能知道孔顏為何而樂。而引用自上課講義中所提到之顏淵之樂,我認為顏淵之所以樂是因為「滿足」。就如同孔子自述,飯 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其出發點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 滿足。但是滿足可從有所求與無所求上做第一個層次的分割,而這點在解釋上(解孔顏),一定會因為關注點的不同,而造成結論的不同,因此要了解周敦頤是如何 解孔顏,就得追問周敦頤的處世方式,或更精確的說是要了解周敦頤的價值觀。事實上,愛蓮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而從這篇文章可以直接否定的說法就是,滿 足於無所求;所以周敦頤所關注的孔顏樂處是有所求的層次。那麼我們再追問下去,問周敦頤想要求得什麼?是精神層次或是物質層次,但是我們很難從孔顏的行為 中找到物質層面的追求,因為若有的話,那他們應該會為自己無法飽足而憂,故他們所共同追求的乃是精神上的樂。到這邊為止,沒有太多周敦頤自己的見解,所以 其真正的追求就要問他追求精神上的什麼滿足?依然從愛蓮說著手,蓮之出淤泥而不染,雖處於世,卻不隨世俗而左右,就如同一個滿載的甕丟入水中還是滿的,這 是一種內聖的功夫,而我認為這是我所理解的周敦頤所追求的孔顏樂處,清楚明瞭自己身為儒者的定位,一種不外求的定位,也因此他有這個需要去了解所謂的宇宙 如何而來。而這種需求自然落在那個時代最主要的宇宙觀「太極」。這邊我認為只是對於中國那時對於宇宙生成的解釋,從上而下分為四個層次:太極(原料)、陰 陽(運動)、五行(元素)和最後的萬物(產品)。太極的運動方式產生了陰陽,動而生陽,動極為陰,而運動方式的交互作用就會產生五行如此而已。孔顏樂處是 目標,太極動靜是原理原則,而誠與主靜則應該放在執行層面來討論,若要讓自己的行為能夠張顯自己內心精神上的追求,那必定要誠自己的心,在這邊翻作是不欺 騙,或是張顯自己的本心都是可以的,因為內聖的功夫是做給自己看的而不是表面功夫,所以面對自己學問的態度且需對自己誠實。而回到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得到 滿足,既然是滿的狀態就必須不動,那便是靜,故其追求的主要目標弱化為靜而已。
二、 請說明張載「太一與氣」及「兩一與神化」的思想。
太 一與氣是張載對於太極理論的解讀,太一是陰陽二氣概念尚未分化的階段,目的和當代希望建立的宇宙觀是相同的,希望透過了解氣的變化而知道處事的方法。和周 敦頤的不相同是周敦頤的二氣乃自於氣的動與靜,然後這些動靜的變化調和成為五行。張載則是認為氣本身就有陰陽兩種氣,這只是有陽氣就有陰氣,有陰氣就有陽 氣,一種慨念上的分化,而五行又分為五行之氣與五行之材,五行之氣是陰陽二氣調和所成,而五行之材乃是五行之氣聚集後所成。而我認為其關注點有兩個差異, 一是張載更重視物與氣的關係,也就是說他建立起氣據為物,散為氣這樣的概念。另外,張載更明確的指出事務的對立面,當一個概念成型後,相反的概念就油然而 生,此及為兩一。而神者,是當某個概念還尚未成型之前一個統合的狀態;化者,是概念成型後分化的狀態。故兩一中的兩是化,一為神。
三、 請說明張載「性與心」及「窮理與盡心」的思想。
性與心為一個理論架構下不同層次的不同專有名詞,張載的理論由太虛為天、氣化為道開始,兩者的結合是性,若再加上人對事情的感覺那就是心。而為追求合宜的 處世方法,就必須去知道個別事務變化的道理,知道了這些道理後才能回來問如何做事,這便是窮理。然宋明儒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希望能追求內聖外王,所以搭配張 載所提出的民胞物與的思想,個別事物變化的道理也是自己性變化的道理,因為兩者是由天道所成。所以我們不需要去窮物,只要去追問我們自己心的變化,就可以 知道事務的變化,是為盡心。因此,窮理與盡心是相同的目的,但是所窮盡的對象不同而已。
四、 請說明與比較張載的「民胞物與」及程顥的「渾然與物同體」思想。
兩者的差別只在於程度上的不同,兩者做的工作與目的都是為了建立一套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而以宋明儒者追求先內聖,而外王這種處世態度,必然的選擇就是 希望這個世界能與我相關;換句話說,為了追求內聖而外王,而需要有一套理論支持這樣的行為得以成功,所以這是兩套相同目的的理論。兩者在推論的起源同樣是 從太極產生萬物開始,但是張載只做到了認識這個世界萬物和我都是依據太極的理論所產生的,所以是我的同胞。然程顥更加強了這個結論認為他們不只是我的同 胞,更是自己的一部分。理論的目的與推論過程大同小異,只是最後結論選擇的強弱罷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